Logo Pic
菌物志Mycopedia 
搜索类型: 前后匹配前匹配学名全匹配中文名全匹配 帮助
筛选:        所有物种内容完整的物种
收录内容:
此物种的词条内容完整并得到了初步审定。
SpeciesFungorum链接  Mycobank链接    大字模式

丝膜环柄菇Lepiota cortinarius

J.E. Lange 1915

基本信息

  • 通用中文名Chinese name:丝膜环柄菇
  • 拉丁学名Scientific name:Lepiota cortinarius J.E. Lange 1915
  • 科Family:蘑菇科Agaricaceae
  • 属Genus:环柄菇属Lepiota
  • 分布Distribution:华南、西南地区
  • 有分布的省区Provinces: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南省
  • 生态Ecology: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
  • 营养类型Nutrition Mode:腐生Saprotrophic
  • 置信指标Confidence:★★★


介绍部分

简介: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是菌盖污白色,被锈褐色至深褐色鳞片;菌幕丝膜至蛛网状,幼时在菌盖边缘和菌柄之间十分明显,老后容易消失;菌柄下半部被稀疏的深褐色小鳞片;盖表鳞片末端细胞较长且粗。王汉臣,2004将本种的孢子描述为“企鹅形”,《中国真菌志》则描述为“近长方椭圆形至稍呈企鹅形”。

相似物种

该物种的孢子形态较接近锐鳞环柄菇Echinoderma asperum,但其他特征都有明显区别,例如锐鳞环柄菇的菌环膜质,鳞片锥状而非丛毛状,盖表鳞片内含大量球状膨大细胞。

其他

一个曾被归为褐鳞环柄菇复合群的物种(Lepiota clypeolarioides),其一份标本(FJ99840)在Agustin Caballero et al.的系统发育树中和本物种聚在一起,可能系同种。

物种介绍引证的参考文献

(上文介绍部分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1. Lepiota elseae (Agaricales, Agaricaceae), a new species of section Lepiota from Spain, 2015. Agustin Caballero et al.. Phytotaxa 201(3):188-196    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201.3.2
  2.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涉及到该物种的相关文献

(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
  1.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中国环柄菇属的分类学及该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冠状环柄菇的群体遗传学, 2007. 梁俊峰.    
  3. 中国一新记录种——丝膜环柄菇, 2004. 王汉臣. 菌物学报 23(3):439-440,2004    
  4. 湖南省大型真菌红色名录, 2022. 湖南省林业局.    

物种描述

以下描述摘自相关参考文献,不一定完全反映物种真实形态,可能存在文献过时、描述错误或者描述片面等情况
文字识别时可能有纰漏,描述若与参考文献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准
外文描述的参考翻译系网站管理者的个人翻译,仅供参考,具体以原文为准

描述1 描述来源: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类型:完整全面的描述(摘录自专著、论文等)
描述原文:
丝膜环柄菇 图39
Lepiota cortinarius J.E. Lange, Dansk Bot. Ark. 2 (3): 25, pl.1/fig. B, 1915
Lepiota dryadicola. Kuhner, Cryptog. Mycol. 4: 65, 1983.
Lepiota audreae var. dryadicola (Kuhner) Bon, Fl. Mycol. Eur. 3: 51, 1993
Lepiota cortinarius var. dryadicola (Kuhner) Bon, Doc. Mycol. 23 (92): 48, 1994.
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 4~9 cm,幼时钟形或近半球形,具白色近丝膜状菌环与菌柄相连:成熟后扁平至近平展,扁圆锥状,白色至污白色,具锈褐色、红褐色至深褐色丛毛状鳞片,中部具明显的凸起,鳞片浓密且颜色较深,向四周逐渐撕裂成近同心环状排列的小鳞片,菌盖边缘常延生,具不规则下垂的菌幕残余; 菌肉白色,肉质;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 6~16 cm,直径 0.5~1.2(1.5)cm,近圆柱形向基部渐粗,中空,基部略膨大;菌柄上部与菌盖边缘之间具蛛网状的菌环,成熟后易脱落消失;丝膜状菌环以上的菌柄近光滑、白色,以下常被淡黄色至深褐色鳞片。气味香。
担子16~30x6~10 μm,棒状,多具4孢梗,偶具2梗。担孢子(8)8.5~11(13)x3~4.5(6)μm[Q=2.00~2.75(3.00),Q= 2.40±0.22],侧面观近长方圆形至稍呈企鹅形,上脐部凹陷或不凹陷,腹面呈腹鼓状,背面近平直,有时稍内陷,背腹观近椭圆形,无色透明,光滑,壁略厚,类糊精质,刚果红中几乎不着色或着色缓慢且很淡,甲酚蓝中不变色;小尖细小。褶缘囊状体 18~45 x 7~16 μm,形状多样,多为纺锤形、棒状至葫芦状,偶近柱状,中间有时会缢缩,无色透明,常密集排列成不育褶缘。侧生囊状体阙如。菌盖表面鳞片由呈毛状排列的菌丝组成,但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常倒伏,未端细胞 120~680x 10~23 μm,近圆柱形,壁略厚,基部往往较细,顶部钝圆,基部常具棒状短细胞,具褐色胞内色素。锁状联合存在于担子果各部位。
生境:夏秋生于林中地上。
世界分布: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中国)。 模式产地:丹麦。
研究标本:河南:确山,1973 年 5月 12 日,卯晓岚 18(HMAS 36329)。四川:小金,日隆乡双桥沟,海拔3400 m,1996年8月23 日,袁明生 2500(HKAS 30955)。云南: 香格里拉,天宝山,1994 年9月 19 日,刘培贵 2993(HKAS 28521)。西藏:类乌齐,海拔 3900 m,2004年8月 10 日,葛再伟 315(HKAS 46095);察隅,格当,海拔1900m,1982年10月4日,苏永革1519(HKAS 16083)。
讨论:丝膜环柄菇L cortinarius 的主要特点是菌柄上部与菌盖边缘之间具蛛网丝膜,幼时尤其明显,但成熟后易脱落消失;菌柄下半部常被有深褐色小鳞片;菌盖表面鳞片中的末端细胞较长且粗;担孢子侧面观近长方椭圆形至稍呈企鹅形。
丝膜环柄菇褶缘囊状体变异较大,不同标本中存在差异,有的标本中多为近纺锤形但上部常呈乳头状。
在研究的标本中,苏永革 1519(HKAS 16083)曾被定名为“赭盖鹅膏 Amanita rubescens(Pers.: Fr,)Gray”(臧穆,1996),但该标本菌盖表面鳞片的结构和类糊精质的担孢子等特征都表明它是环柄菇属的成员。赭盖鹅膏与丝膜环柄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担抱子淀粉质,菌丝横隔上无锁状联合。

描述2 描述来源:中国一新记录种——丝膜环柄菇
类型:完整全面的描述(摘录自专著、论文等)
描述原文:
丝膜环柄菇(新拟)
Lepiota cortinarius J. E. Lange in Dansk Bot. Ark. 2(3): 25,pl. 1/fig. b, 1915
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 4.5~9cm,初略呈钟形或近半球形,后扁平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锈褐色至深褐色鳞片,中部具较明显的脐突,鳞片浓密,菌盖边缘常略延生。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6~10 cm,直径0.5~1 cm,近圆形;内部变空;基部膨大;菌柄上部与菌盖边缘之间具蛛网状的丝膜,幼时尤其明显,成熟后易脱落。丝膜以下常被稀疏的深褐色小鳞片。担子 19~30x 7~10 ,μm,棒状,多具 4 小梗,偶具2 小梗;担子基部横隔上常具锁状联合。担抱子7.5~9.5 (10.0) x 3.0~4.0 (4.5) μm[Q = 2.00~2.67 (2.84),Q= 2.34±0.20],企鹅形,类似牛肝菌的担抱子,侧面观上脐部凹陷,腹面常呈腹鼓状,背面有时稍内陷,顶部往往较窄,背腹观纺锤形至椭圆形,壁稍厚,无色透明,光滑,拟糊精质,在刚果红中几乎不着色或着色缓慢且很淡,侧生小尖细小。褶缘囊状体 18~45 x 7~6.5 μm,形状多样,多为近纺锤形、宽棒状至葫芦形,有时近坛状透明,无色,常密集排列形成不育的褶缘;囊状体基部横隔上常有锁状联合。侧生囊状体缺如。菌盖表面鳞片由呈近栅状排列,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倒伏的菌丝组成,末端细胞 140~625 x 10~23 μm近圆柱形,具褐色胞内色素,基部往往较细,其横隔上常有锁状联合。模式产地:丹麦。
生境:夏秋生于林下地上。
研究标本:云南:香格里拉 (中甸) 县天宝山,1994年9 月19 ,刘培贵 2993 (HKAS 28521).四川:小金县日隆乡双桥沟,海拔 3400 m,1996年8 月23 日,袁明生2500(HKAS 30955)。西藏察隅县格当下布降,海拔 1900 m,1982年10月4日,苏永革1519 (HKAS 16083)
分布: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德国、美国(Vellinga,1992)。中国首次报导。
讨论:丝膜环柄菇Lcortinarius 属于环柄菇组 (sect. Lepiota),其主要特点是菌柄上部与菌盖边缘之间具蛛网状的丝膜,幼时尤其明显,成熟后易脱落;菌柄下半部常被有稀疏的深褐色小鳞片;盖表鳞片中的末端细胞较长;担孢子企鹅形,上脐部常凹陷( Huiisman,1960; Enderle et al.,1989; Vellinga, 1992; Bon,1996)。
本种的担孢子与锐鳞囊小伞(新拟)Cystolepiota aspera (Pers:Fr.)Knudsen #现名为锐鳞环柄菇Echinoderma asperum#的孢子相似,但后者盖表鳞片中具有大量球状胞,菌环膜质(Knudsen,1978),易于区别。
在研究标本中,苏永革1519(HKAS16083)曾被引证为“赭盖鹅膏 Amanita rubescens (Pers.:Fr.) S.FGray”(臧穆等,1996),但该标本盖表鳞片的结构和拟糊精质的担孢子等特征都表明它是环柄菇属的成员。赭盖鹅膏与丝膜环柄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具有淀粉质的担孢子,菌丝横隔上无锁状联合。

库中图片 0 张

无图片
本页链接到
物种:锐鳞环柄菇Echinoderma asperum



标签:环柄菇类真菌
上次编辑:-
物种编号:37
Revised:true
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总计 9 条链接(含重复)
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总计 0 条链接

©菌物志Mycopedia













回到首页    搜索物种    目录

©菌物志Mycopedia,版权声明
如需引用本文可参考下列格式:
蔡佳铭.2023. 丝膜环柄菇Lepiota cortinarius. 菌物志Mycopedia. http://www.mycopedia.top/result.php?details=Lepiota cortinarius
Jia-Ming Cai.2023. Lepiota cortinarius [Chinese]. Mycopedia. http://www.mycopedia.top/result.php?details=Lepiota cortinarius